本文转自 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书画院 公众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QING MING
图片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24书法本科
《隶书》结课展
图片
课程名称:隶书
授课班级:2024书法班
课时:56学时
授课老师:王业
课
程
介
绍
《隶书》,是浙江财经大学书法学继《书法基础》《篆书》之后的第三门专业课,大一招收的是书法统考生,已经走过了专业体系中的筑基期,下一个阶段是博览期。所以,经过了隶书基本类型与风格梳理之后,以点带面,为本课程推荐了8~10本帖,让同学们选3~4本。学习方法,从临写结合,过渡到临创转换。
四周课程,同学们感觉经历了一番挑战,并成功突破自我。从结课心得中感受到学子们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结课作业发布,即是教学的互动留痕,也期望获得学界批评与指导。
教
师
介
绍
图片
王业,江西永丰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为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书画院副院长、艺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杭州钱塘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教师作品展示
图片
图片
课堂实况
图片
图片
学生作品展示
崔家乐
图片
本学期在王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入学习了隶书的技法训练与风格解析,尤其是在《书法专业训练三阶段研究》的课程体系中,通过临摹、分析与创作的逐步推进,我不仅夯实了隶书基本功,而且隶书风格的多样性与历史演变有了系统的认知与实践体验。
在课程学习中,我深刻理解了隶书的三种主要风格类型——平和、奇崛、古隶,以及简帛书。
一、平和风格。以《礼器碑》《史晨碑》为代表,这一类作品结构端庄、气息沉静,用笔含蓄,结字严谨,体现了东汉成熟隶书的典范特征。平和并不意味着平庸,而是力求内敛与规整,强调笔画之间的呼应与结构中的平衡。在临摹这类碑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由“法度”所带来的书写安全感,也在笔画的细致转折中感受到“中锋用笔”的理性美与节奏感。
二、奇崛风格。代表作品如《衡方碑》《石门颂》,其整体风貌张扬激荡、意态生动。奇崛风格中的笔法往往富于篆籀意味,用笔跳跃、富有张力,结构上追求“险中求稳”的艺术效果。这一类碑帖让我意识到隶书并不只是“方正规范”,它也可以狂放、有力、充满个性。在王老师的讲解下,我尝试在创作练习中引入更多逆势笔法与跌宕结构,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有呼吸感与冲击力。
三、古隶风格,以《大开通》为代表。古隶处于篆隶转化的过渡时期,保留了大量篆书的圆转与结构自由,用笔率意、形体奇古,整体风格天然浑朴。虽然初看“杂乱”,但细品则能感受到一种未经修饰的原始气息,极具历史厚度与艺术张力。在学习这一阶段的过程中,我对“形不必整,气必贯通”的隶书精神有了更深体悟,也由此反思现代隶书过度模板化带来的审美局限。
四、简帛文字,如里耶秦简等。它们代表了隶书萌芽前的草创状态,字形稚拙却充满动势,是研究隶变过程的重要文本。通过对简牍中手写特征的观察,我理解了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定式”,而是在实用与书写之间逐步演化而来的生命体。
王业老师在教学中始终强调“训练与思考并重”。他不仅指导我们技法上的提升,更启发我们从艺术史、审美心理与风格演变等多维角度去认识隶书。在老师的悉心引导下,我逐渐摆脱了对碑帖的机械模仿,转而思考“如何书写有生命力的作品”。
课程的结尾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学习的起点。我深知自己的隶书功力尚浅,但也更加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持续积累碑帖经验,深入研读史料文献,注重风格转化与个性表达,并最终走出一条兼具传统厚度与当代意趣的隶书之路。
再次感谢王业老师一学期的耐心教导与严格要求,让我不仅收获了书法技艺的进步,更获得了专业学习的自信与热情。愿以此为起点,潜心研习,不负光阴,不负书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顾婷熠
图片
在隶书的学习之旅中,我深入研习了奇崛、平和、帖学等不同风格的经典碑帖,每一种风格都如同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让我领略到隶书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奇崛类以《张迁碑》《大开通》为代表,字体造型跌宕起伏,笔画粗细变化强烈。其线条犹如古拙的青铜铭文,充满力量感与节奏感,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一次临摹,都能感受到那种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让人沉浸在独特的艺术张力之中。
平和类的《礼器碑》则别具韵味,笔画纤细却刚劲有力,结构端庄规整又不失灵动。它以一种含蓄内敛的方式展现出隶书的优雅与和谐,仿佛一位谦谦君子,在静默中散发着迷人的气质。书写时,内心也随之平静,享受着笔墨间流淌的那份宁静与安详。
帖学类以邓石如为代表,将隶书与帖学的笔法融合,使隶书更具书写性和流畅性。他的作品既有隶书的古朴厚重,又有帖学的飘逸洒脱,为隶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让我明白,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融合创新。
学习隶书的过程,不仅是技法的提升,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体会到书法艺术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未来,我将继续在隶书的世界里探索,不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安忆
图片
在大一下学期的隶书课中,我选择了简牍、鲜于璜碑、乙瑛碑、邓石如隶书作为我临摹、创作的主要范本。
首先,在简牍的学习中我选择了北大简作为临摹的范本,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内容极其完整,印刷相对来说也比较清晰。但是在深入学习中发现,其笔法与结构等和其他同时期的简牍风格差异太大,在真伪上有待商榷。再加上接下来需要创作,我在此基础上临摹了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来丰富对简牍不同风格把握。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字法,很多字都没有可参考的对象。现阶段,我只能采用拼字法(通过拼凑能找到的偏旁部首)去解决这个问题。后续的学习我认为研究其字法的意义比单纯临摹现有的范本的意义要更为深刻。
在汉代隶书的学习过程中,我分成了两个方向,一是较为工稳秀美的乙瑛碑,二是较为粗犷,趣味性较强的鲜于璜碑和张迁碑。我认为乙瑛碑是汉隶入门的极佳范本,结构稳定,笔法清晰。在另一方向的学习上我投入的时间比较多,首先我是按照十公分左右的大小去临摹,在掌握基本风格后,我选择了用四五公分的大小去通临。这样有助于加深我对原帖的把握。在缩小书写的同时,我也尝试放大书写(结合张迁碑),这样能丰富、夸张我的结构意识,增加在创作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清代隶书中,我选择以邓石如风格的隶书作为临摹范本。其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保持整体的浑厚同时又有极强的书写性。在学习鲜于璜碑的时候,有时候过分注重结构的表达上,而丧失了写字本身的书写感。这个问题能通过简牍和邓石如隶书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雨荷
图片
初遇隶书,是被其古朴典雅的气质吸引。真正开始学习后,才发现这门古老的字体蕴含着无尽的学问与乐趣,也让我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长。
最初练习隶书时,是集训时学习的礼器碑,那个时候还专注于写四尺三开20个字或者28个字。较为死板,缺乏变化。
后来学习隶书的过程,也是磨炼心性的过程。大字小字结合书写,四种风格都有练习。在一笔一画的书写中,需要静下心来,专注于当下。每当沉浸在书写状态中,外界的喧嚣仿佛都与我无关,内心变得格外平静。观察《曹全碑》的捺脚,发现燕尾的舒展需在收笔前蓄力下压,再提笔出锋,像燕子振翅前先收拢羽翼。中锋用笔的玄妙,则是在反复练习中渐次领悟。以往写字习惯侧锋取巧,笔画总显得单薄飘忽。而篆籀气息的体会,是在临摹《石门颂》时突然开窍。看着斑驳碑帖上似篆似隶的线条,试着放缓速度,将篆书的圆转融入隶书的方折,行笔时仿佛能触摸到古人刻石时的力道。笔下的线条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带着金石的沧桑与温度,隶书的每一处笔法,都是古人智慧的凝结。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感受到隶书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隶书方面虽然比较薄弱有所欠缺,但更说明未来要在这方面多花时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陆雨昕
图片
经过四周的隶书课程学习,我收获颇丰。第一周,我尝试了平和类隶书,主要学习了《朝侯小子残碑》,不断调整了字形大小、横竖排列问题,要求字形收紧、左右舒展,有枯湿变化,有行气。第二周,我主要尝试了简帛类(《里耶秦简》《北大简》),《里耶秦简》的字形偏痩长,讲求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以及浓淡变化,讲求一定的书写速度。《北大简》是否为人造值得考究,书写过程中,要注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分配排布,空间的设计,要让视觉效果更好。第三周,主要尝试碑派类书法(赵之谦、邓石如),写大字要敢于铺毫,中锋用笔,精准临摹。第四周,重点尝试了碑刻隶书奇变类(《鲜于璜碑》《好大王碑》),《鲜于璜碑》要求笔画压紧,线条有质感,课堂上尝试把《鲜于璜》写小,但还要更加放开些用笔。书写《好大王碑》时,要注意速度,能产生墨色的变化,中锋用笔。课后,我也进行了多次尝试,最后提交的作业分四大类,以下是分类:
一、碑刻隶书平和类
1. 朝侯小子残碑:东汉隶书碑刻,与《曹全碑》风格相近 。以圆笔为主,线条劲健,起收笔清晰。中宫收紧,左右舒展。
2.史晨碑:用笔接近《曹全碑》和《张迁碑》。方圆笔画相结合,具体特点是:起笔圆、收笔方。线条紧实,积点成线。字形规整,留白均匀。
3.孔宙碑:与《史晨碑》《乙瑛碑》相近。中宫收紧,左右开张,横画伸长。笔画灵动,横画带有微微斜度,更有趣味。“蚕头燕尾”特点鲜明。
4. 尹宙碑:结体方正,稍带圆润,不少字形较长。横竖笔画的长短与形态变化较多,字形舒展、灵动。入笔少逆锋,直入。竖撇多弯,字形丰富。
二、碑刻隶书奇变类
1.鲜于璜碑:用笔以方笔为主,笔画丰厚饱满 ,结体宽扁丰厚。收放明显,横竖成行。整体紧凑,要求收放自如、敢用笔。
2.好大王碑:隶书融合了楷书和篆书,方正的字形,整体更有韵味。开合有度,收放自如 ,点画浑圆饱满,线条饱满有韧性。
三、简牍隶书类
1.里耶秦简:秦代简牍书法,是日常书写的墨迹,书写自然随意,反映了秦隶由篆书演变过程中的形态。多用中锋,线条遒劲挺拔,点画精致、笔画排列均匀;字形结体较为工稳,体势多呈纵。书写自然流畅。
2.北大简:线条细净,书写时自由轻松,行笔节奏快、轻巧。字型偏扁,特征明显。可以尝试把字再写精致写。
四、碑派书法(融合多种书体风格)类
1.赵之谦:用笔多取方折,起笔逆锋,收笔回锋,注重笔画粗细变化,有金石气。字型舒展、左右开张,注重字的重心平稳。某些笔画夸张变形,增加字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整体笔画厚重、有气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莫宜鋆
图片
这学期每个书体都可以深入临帖学习,抓住重点强化练习隶书四种风格得到更透彻的理解与运用创作,以下是我临的四种风格的心得:
1.《礼器碑》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帖,我进行了创作,尝试写小字,大概两三厘米左右整体比较平稳,缺乏一些变化感觉可以增加点灵动感,捺角变化也有点少之后再次创作想做出不一样的变化,笔划还是生硬了,结构上还有些欠缺。对于格式上之后还要再有所创新太单调了。
2.学习到对联书写时讲究字的呼应与布局。感受隶书的端庄稳重,在对联里化为典雅气韵,重视章法协调,不仅单字要美还要融入整体。如果整体不协调视觉上看会显得很奇怪。伊秉绶的大气豪迈,让我更加放开的去写大字。落款显得单薄这是不足的地方应该向正文风格靠近。
3.写《好大王碑》,碑文笔划稚拙,结体奇崛。专注于这种生涩中的厚重,之前不怎么接触这类风格让我收获不少,学习到了这种奇崛类的写法上的不同,有一种雄辉壮观感。整体写的有点平,看起来密密麻麻有些凌乱。
4.临《石门颂》时,其线条的率性灵动令我着迷。我学着捕捉那种自然天成,不再刻意求工,让笔锋在纸间自在游走,感受古人书写时的率意,之前都很刻意去做出那种奇崛的动作这样是错误的,尝试明白隶书不只有规整,更有这般疏朗奔放。墨色变化还不够到位之后的作品要改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吕耀文
图片
从赵之谦隶书、汉简,到好大王碑、《乙瑛碑》,一路探索,收获颇丰。
临赵之谦隶书时,被其独特韵味吸引。他的隶书融合北碑笔意,笔画灵动又不失古朴。起笔收笔的细微变化,让线条富有节奏,结构上打破常规却和谐自然。我努力捕捉这种灵动,学习他如何在传统隶书中融入新意,让每一笔既有根基又显个性 。
汉简带来别样感受,简牍上的文字率性天真。书写时,能感受到古人书写的自由随性,笔画简洁明快,结构因势赋形。这让我懂得隶书不只有规整一面,还可如此洒脱,书写中尝试释放拘束,追求自然书写状态,体会简牍文字里的生活气息与质朴之美 。
好大王碑风格独特,字形拙朴,笔画厚重。临习时,着力把握其雄浑气势,笔画的敦实、结构的稚拙,都需用心揣摩。它让我领悟到隶书的古朴厚重可以这般呈现,每一笔下去,都试图传递出那种历经岁月的苍劲 。
《乙瑛碑》是经典汉隶,法度严谨。笔画规整,波磔分明,结构端庄。临习它,就是在学习隶书的正统规范,从横画的平稳、竖画的挺拔,到整体布局的匀称,体会汉隶的严谨之美,为隶书学习筑牢基础 。
不同隶书风格的临习,是与古人对话,汲取营养。它们或灵动、或率性、或拙朴、或规整,让我明白隶书艺术的丰富多样。在创作时,尝试融合这些感悟,虽仍稚嫩,但每一次书写,都是成长。未来,愿继续深耕隶书,让这些经典滋养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在隶书天地里走得更远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潘文轩
图片
在完成《里耶秦简》、《夏承碑》、《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邓石如》、《赵之谦》隶书临摹之后,我对隶书的艺术魅力与学习路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隶书作为汉字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秦代,成熟于汉代,是汉字从篆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阶段。通过临摹这些碑帖,我不仅掌握了隶书的基本笔法与结构,更体会到了隶书在艺术上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里耶秦简》作为隶书的早期形态,展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痕迹,其笔画尚未完全符号化,仍保留着象形特征。而《夏承碑》则体现了隶书在汉代的成熟风格,其字形结构更加规整,笔画变化丰富,展现出隶书的端庄与稳重。《曹全碑》以其秀润清雅、飞动逸致的艺术风格著称,是汉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笔画圆润丰满,结构匀称,线条流畅,展现出一种优雅而灵动的美感。《乙瑛碑》则以严谨素朴、端庄典雅的风格闻名,是学习隶书的典范之作,其结字平正,笔法方圆兼备,展现出隶书的法度与规范。《礼器碑》则以细劲雄健、端严峻逸的风格,被誉为“汉隶极则”,其笔画刚健有力,结构严谨,展现出隶书的刚柔并济之美。《邓石如》与《赵之谦》的隶书则融合了碑学与帖学的精髓,既有汉碑的古朴厚重,又不失笔墨的灵动与变化。
在临摹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隶书的笔法与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例如,《曹全碑》的笔画以细曲线为主调,轻巧柔美,而《礼器碑》则以方笔为主,显得刚健有力。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笔法上,也反映在字形结构与章法布局上。《曹全碑》的字形较为扁平,分布疏朗,而《礼器碑》则更注重结构的方正与严谨。此外,隶书的章法布局也极具讲究,如《曹全碑》通过虚实对比、留白处理,展现出一种雅静的书艺境界。而《礼器碑》则以行距密、字距宽的布局,体现出一种端庄稳重的美感。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隶书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隶书的演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审美追求与文化自信,其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汉代大一统帝国在书法艺术上的自信与包容。通过临摹这些碑帖,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书法技艺,也对隶书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隶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基础的笔法与结构入手,逐步掌握隶书的风格与特点。通过临摹《里耶秦简》、《夏承碑》、《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邓石如》、《赵之谦》等碑帖,我不仅掌握了隶书的基本技法,也对隶书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隶书不仅是一种书法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戚雪妮
图片
随着本学期隶书课程的结束,我得以系统梳理这段学习历程。相较于以往对隶书的片段化认知,此次课程让我在技法与理论层面均获得提升,尤其是在“以临摹滋养创作”这一理念上有了更深的体悟。
作为书法专业学生,隶书临摹并非陌生课题,但此次课程让我重新审视临摹的深度。过去,我常满足于结构的准确,如《乙瑛碑》的方正、《礼器碑》的瘦劲,或《石门颂》的恣肆,却忽略了笔势的连贯性与线条的书写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注重笔法,避免程式化用笔,线条需以腕力带动,而非单纯描摹外形。空间结构方面,通过单字重心、疏密对比的分析,逐渐理解隶了书“横势”背后的平衡逻辑。在墨法上尝试浓淡枯湿的变化,在临摹中模拟金石气息与书写意趣的结合。
课程后期,老师鼓励我们在摹本基础上进行局部创作,如集字对联或题跋小品。这一阶段也暴露出我的短板:脱离原帖后,单字结构易失协调,尤其表现在横向笔画密集时,空间分割不够自然。章法较为单一缺乏墨迹书写的行气呼应。
通过反复调整,我逐渐找到解决方法:以《礼器碑》笔意书写自作诗文时,保留其瘦硬特征,但通过字组错落、虚实对比增强整体节奏。这一实践让我意识到,创作需以临摹积淀为根基,而非凭空臆造。
此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临摹与创作如同“采铜于山”与“铸器成型”的关系。未来,我将继续以临摹为日课,在精准掌握传统法度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个人创作体系。感谢老师的专业指引,让我在隶书艺术的道路上更加明晰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芃旭
图片
在书法隶书课的时光,就像一场穿越千年的奇妙旅行。当我提笔写下最后一个隶书字时,满心都是不舍与收获的喜悦。
伊秉绶的隶书,如一位身着长衫的谦谦君子,方正质朴中透着大气磅礴。他的字,笔画粗细均匀,结体宽博稳重,每一笔都像是在诉说着沉稳与从容。练习伊秉绶隶书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挥毫时的那份气定神闲,心境也跟着沉静下来。
邓石如的隶书则灵动洒脱许多,线条婉转流畅,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充满了生机活力。临摹他的作品,就像在与一位充满才情的文人对话,每一笔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味,让我沉浸在书法艺术的魅力之中。
《衡方碑》隶书,雄浑厚重,气势恢宏,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勇士,充满了力量感。那些粗壮的笔画、茂密的结体,让我领略到了汉代隶书的雄浑气象,每一次书写,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
而《曹全碑》隶书,秀美典雅,宛如一位温婉的女子,风姿绰约。它的笔画细腻流畅,结体舒展飘逸,练习时,我仿佛能触摸到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风格的隶书,我不仅掌握了隶书的书写技巧,更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每一种隶书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们就像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在书法之路上前行的方向。未来,我会继续在隶书的世界里遨游,让墨香陪伴我,书写更多美好的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温卢涵
图片
碑帖临摹
不同汉隶经典呈现截然不同的技法侧重,需针对性调整:
《张迁碑》《鲜于璜碑》 :
感受:用笔沉厚,方笔为主,结构古拙。要求扎实铺毫,善用笔肚甚至笔根,追求金石般的凝重感。
《石门颂》:
感受:气势宏大,线条圆浑绵厚,带有篆籀遗意。运笔更重气势贯通,不拘泥于点画细节。
核心技法训练的实践要点
1.“慢写”原则: 隶书技法精熟依赖沉稳的书写状态。追求速度必然牺牲起笔(蚕头)的藏锋含蓄、行笔的力度均匀及收笔(雁尾)的到位舒展。需通过反复单字精临,固化正确动作。
2.“波画”与“结构”的平衡:
波画质量: 隶书典型笔画(如长横、捺画)的“一波三折”是训练核心。需重点体会起笔藏锋的含蓄蓄力、中段行笔的均匀涩进、收笔出锋的果断自然。避免“蚕头”做作、“雁尾”突兀。
*结构把握:“扁方”是基本特征,但非机械压缩。关键在于横向笔势的舒展与纵向笔画的收敛间的协调,以及笔画间疏密、穿插、避让关系的合理经营。过度强调“扁”易致字形蠢笨。
3. “拙趣”的理解与培养: “拙”是隶书的高阶审美,源于技法纯熟后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扭曲变形。其核心在于线条的厚重质朴、结构的宽博大气、气息的古雅沉着。需通过长期临习经典碑帖,在掌握法度基础上,摒弃浮华巧饰,逐渐涵养内在的质朴气质。
与楷书学习的实践性对比
相较于楷书:
1. 法度侧重: 楷书点画位置、形态的精确性要求近乎严苛。隶书结构相对宽松,但对笔画本身的“质感”(如蚕头雁尾的形态、线条的厚度与张力)要求更为突出。
2. 表现维度: 楷书更重“形”的精准构建;隶书在“形”的基础上,更强调“意”的传达与“味”(如金石味、古拙味)的营造。
3. 速度与节奏: 楷书书写节奏相对均匀稳定;隶书在保证整体沉稳的前提下,笔画内部(如起收笔)及笔画间(如波画与短横)存在更丰富的速度、力度变化。
结论:
软笔隶书学习是一个由技入道的过程。其看似规整的外表下,蕴含着对工具材料的高度敏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核心技法(尤其是波画质量与结构意趣)的扎实锤炼。专业学习者在实践中应:
重视工具适配, 创造稳定可控的书写条件。
精选碑帖,明确差异, 进行针对性临摹。
恪守“慢写”原则, 精研笔画起行收,夯实质量基础。
辩证理解“拙趣”, 在法度中追求自然质朴的内在表达。
明晰与楷书的实践差异, 把握隶书独特的审美与技术重心。唯有通过大量、专注、反思性的实践,方能逐步掌握隶书的精髓,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徐梦婷
图片
修习隶书课程四周,从了解四种风格到提笔临帖创作,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隶书这一古老书体有了深入理解,也在笔墨流转间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初学时,老师着重讲解平正类隶书的特点。我反复练习横画的起笔藏锋、行笔涩进与收笔出锋,力求写出蚕头燕尾的形态。在临习《曹全碑》时,其笔画圆润秀劲,结构匀整含蓄,我逐渐掌握了“横平竖直”与“左右舒展”的特点,体会到隶书外柔内刚的气韵。通过对《张迁碑》的研习,我领悟到其方劲古拙的风格,尤其是转折处的方折用笔,需以腕力带动笔锋果断变换方向。
课程中,老师强调读帖与临帖结合。读帖时观察字的重心、疏密、开合关系,临帖时则注重细节还原。在练习“波磔”笔画时,起初总因提按不当导致线条疲软,经老师指导,我学会在行笔至末端时蓄力,以中锋提锋出笔,使笔画富有张力。在通临全碑过程中,更体会到章法布局的重要性,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整体美感。
结课之际,回望学习历程,深感隶书之美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从秦隶的古朴简率到汉隶的成熟规范,每一笔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书写技能,更让我学会以专注、沉静之心感受书法艺术,也让我对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有了更深的热爱与敬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帆
图片
隶书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汉字从古文字迈向今文字的轨迹,其核心驱动力源于社会快速发展对书写便捷性的迫切需求。这一变革始于战国中晚期至秦代,在频繁的行政文书和法律记录实践中,篆书繁复的圆转线条难以满足效率要求。书写者于简牍帛书之上,不自觉地简化、解散篆体,催生出“古隶”或“秦隶”。其笔画开始呈现方折、平直的趋向,结构亦打破纵长对称,初显横向取势,代表如《睡虎地秦简》、《青川木牍》,虽篆意犹存,却已播下隶变的种子。进入西汉,隶书迎来规范化与成熟期。在竹木简牍的广泛应用中,“隶变”这一关键转折得以完成:篆书的圆转线条彻底被分解为平直方折的笔画,“破圆为方”成为主流;最具标志性的“蚕头燕尾”波磔特征趋于定型并普遍化;字形结构稳定为典型的扁方形,强调横向开张,笔法也因提按顿挫的成熟运用而更具表现力,《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等展现了成熟隶书的古意与新貌。
至东汉中晚期,树碑立传之风盛行,石刻载体的庄重要求将隶书推向了艺术性的巅峰。此时期隶书高度规范化,点画形态与结构法则(如“雁不双飞”、“蚕不二设”)臻于完善,更在碑刻上绽放出百花齐放的艺术风格:或如《曹全碑》、《乙瑛碑》之秀美飘逸,或如《张迁碑》、《鲜于璜碑》之方整雄强,或如《礼器碑》、《史晨碑》之端庄典雅,亦有《石门颂》因摩崖书写而生的奇崛古拙与磅礴气势,共同构成了隶书艺术的最高峰。
汉末三国魏晋以后,随着社会动荡与楷书、行书等更便捷书体的兴起,隶书作为主流实用书体逐渐式微,但其影响深远流长:在日常书写中自然简化,波磔收敛,点画平直,向早期楷书(“隶楷”)过渡;在非主流领域如碑额题榜,则时有程式化或装饰化倾向;而其独特的古朴、雄浑、典雅之美从未断绝,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书体被后世历代书家(如唐之韩择木、清之金农、伊秉绶、邓石如)不断追摹与复兴。纵观隶书演变,它不仅是实用需求催生的伟大变革,完成了汉字形体的关键质变(隶变),更在东汉碑刻中升华至艺术巅峰,其笔法结构深刻滋养了后世楷、行、草诸体,成为连接古今、兼具实用价值与永恒审美魅力的文化基因。
在反复临帖的静默时光中,隶书之美渐次在我眼前舒展。它不似楷书的严谨森然,却以“横平竖直”为筋骨,在“方扁取势”的宽博格局中,于沉稳中暗藏飞扬之势,于朴拙中透出灵秀之姿。那份古穆雄浑的气息,如同沉睡千年的青铜器纹饰在纸上悄然苏醒,令人沉静,引人入味。我逐渐领悟,其魅力正在于一种内在的“古意”——那是时光沉淀后的稳重,是金石镌刻般的永恒生命力,是远非表面工整所能抵达的审美境界。
习隶更是一场心性的修炼。它要求你凝神屏息,让目光跟随古老的笔画轨迹缓缓游走。每一笔的逆锋起笔与回锋收束,都在无声提醒着一种克制与内蓄的智慧,如同古人所言“笔笔送到”,容不得半分虚浮与草率。正是这份对手中笔的专注,对纸面墨痕的敬畏,悄然涤荡着内心的喧嚣,让浮躁在墨色中沉淀。
习字至此,我豁然明白:研习隶书,绝非仅止于技法的精进。它是俯身叩问汉字源头的一条幽径,是借笔墨与千年先贤的一场无声对话。每一次提按转折,都在复活着那些沉睡于龟甲竹简之上的精神密码。那圆润的蚕头,是生命初始的谦逊蓄力;那飞扬的燕尾,是思想自由舒展的姿态——一横一竖间,书写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一种浑厚、朴拙、内蕴光华的生命状态的永恒追寻。这拙朴之美,早已在岁月的河床深处,为我们烙下了永不漫漶的文化印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文希
图片
在王业老师悉心指导的隶书课程时光里,我有幸开启了一场系统而深入的隶书艺术探索之旅。王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带领我们循序渐进地走进隶书世界,从平正秀美的《曹全碑》,到风格各异的《礼器碑》《乙瑛碑》《石门颂》《张迁碑》《好大王碑》等经典碑帖,逐一领略它们古厚奇绝的艺术魅力。
按照王业老师著作中系统的教学脉络,我们对每一部碑帖都进行了严谨而细致的临摹学习。在这过程中,我根据自身的审美喜好与书写特长,着重选择了《石门颂》《好大王碑》《张迁碑》进行深入研习。《石门颂》那飘逸奔放、如野鹤闲云般的线条,《好大王碑》质朴古拙、气势雄浑的风貌,《张迁碑》方劲雄浑、古拙典雅的韵味,都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是在备战艺考高考时,我以《石门颂》为蓝本进行仿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优化风格,力求展现其精髓。
进入大学后,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石门颂》与《好大王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创作中。在这一过程中,章法布局的协调、字形结构的把握、线条质感的塑造等诸多难题接踵而至。每当遇到瓶颈,王业老师总能以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示范,为我拨开迷雾,让我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收获新的感悟与成长。
过往的努力也收获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此前,我的《石门颂》仿作凭借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演绎,成功入选“湖州银行杯”湖州市第一届“管道昇奖”,并荣获“西湖之春”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高中组银奖。进入大学以来,我坚持以个人风格进行隶书创作探索,作品先后入选“墨韵润乡·共富同行”——湖州市第二届“浙江书法村(社区)”书法篆刻作品联展,以及“苕上翰墨绽芳华”湖州女子书法展,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鼓励。
这些成绩既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在未来的书法道路上,我将牢记王业老师的教诲,持续深耕隶书艺术,不断提升创作水平,期待我的隶书作品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更多人领略隶书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叶子慧
图片
隶书类别各有千秋,不仅展现了隶书艺术的多元魅力,更让我对书法艺术的审美与创作有了全新认知。
一、奇变类:打破常规,妙趣横生
奇变类隶书以其独特的章法与结体打破传统,展现出不拘一格的艺术张力。此类作品常通过笔画的夸张变形、空间的疏密对比,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视觉效果。例如《石门颂》,笔画如长枪大戟,横画舒展奔放,竖画苍劲有力,字势随形而变,有的字形修长,有的扁平宽博,看似随意却暗含韵律。在临摹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这类作品对书写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求极高,需要在遵循基本笔法的基础上大胆突破。
二、平正类:端庄肃穆,法度森严
平正类隶书以规整、严谨为核心,追求字形的对称与均衡,尽显庄重典雅之美。《曹全碑》便是其中的典范,其笔画粗细均匀,起收笔圆润含蓄,结构上讲究横平竖直、布白均匀,每个字都如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学习平正类隶书时在隶书课程的学习中,我学习了隶书的不同风格类型,尤其是奇变类、平正类、中和类三大类别。这三类风格,我深刻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看似简单的横竖线条,实则需要极强的控笔能力和对比例的精准把握。
三、中和类:刚柔并济,雅俗共赏
中和类隶书融合了奇变与平正的优势,既有灵动的变化,又不失端庄的气质,达到了“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张迁碑》便是中和之美的代表,其笔画厚重古朴,结体方整却不乏趣味,线条刚劲中透着柔和,布局严谨中蕴含变化。学习此类隶书时,我体会到“平衡”的重要性。例如在临摹过程中,需要兼顾笔画的粗细对比与字形的整体协调,既不能过于追求变化而失了稳重,也不能过于规矩而显得呆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佳倩
图片
这学期的隶书课程倏忽而逝,回首这段以笔为犁、深耕汉碑的时光,收获沉甸甸地沉淀于心。课程的核心围绕着汉代隶书恢弘气象的探索,而我则将主要的精力倾注于气象浑穆、骨力雄强的“厚重一路”,以《衡方碑》为临摹根基,并以《乙瑛碑》为蓝本尝试了六尺整张的创作实践。这段旅程,不仅是对技法的锤炼,更是对“厚重”二字背后所蕴藏的汉隶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度叩问与领悟。
《衡方碑》字势方正,体态宽博,笔画朴茂凝重,尤其是那如“铁柱”般沉实的竖画和“磐石”般稳固的横画,处处彰显着一种雄浑内敛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临摹中,我逐渐摒弃了初期追求形似的浮躁,转而深入体会其内在的“骨力”与“气格”。我意识到,它的“厚”,非单指线条的粗壮,更在于笔笔中锋行笔所透出的那种如锥画沙般的质感和入木三分的力度;它的“重”,亦非字形简单的笨拙堆积,而是源于结构内部空间的紧密排布与点画间张力的蓄积。每一次提按顿挫,都仿佛在模拟匠人凿石,追求一种深沉、稳固、不可撼动的金石气息。这份“重拙”之美,洗去了浮华,直指汉人崇尚力量与质朴的审美核心。
而将这份从《衡方碑》中汲取的“厚重”基因,融入以《乙瑛碑》为基调的六尺大创作,则是一次充满挑战又极具启发的实践。《乙瑛碑》虽亦属庙堂巨制,端庄整饬,但其笔画在规范中更显圆润流畅,结构于严谨中透出雍容之气。如何避免字形因放大而显得松散空怯?这迫使我在笔法上更强调中锋的扎实与行笔的沉着,使大字在视觉上依然能“立得住”、“压得住纸”。此过程让我领悟到,“厚重一路”的精髓,在于“力”的贯穿与“气”的凝聚,无论大小,皆需以内在的筋骨支撑起外在的形貌。
结课之际,我对隶书,尤其是“厚重一路”的审美追求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仅是视觉上的敦实雄壮,更是一种深沉内敛的精神气质,一种如大地般承载万物的力量感。它要求书写者心怀敬畏,以沉静之心运磅礴之力,在规矩法度中寻求气象的开张。《衡方碑》的临摹创作,《乙瑛碑》《礼器碑》的临摹创作,这段探索“厚重”的旅程,让我触摸到了汉隶雄浑博大的脉搏,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金石气”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艺术高度。这份对“重拙大”的体悟,必将成为我未来书法道路上宝贵的基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郑羽含
图片
四个星期的课程,我与隶书四种书风相遇,从平和典雅到奇崛古朴,每一次提笔都是对汉字艺术魅力的深度探索,也让我对隶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临摹平和类这一书风时,我被它线条的精妙与结构的严谨深深吸引。每一笔都轻盈灵动,却又暗含力量,如同一位谦谦君子,温润而不失风骨。练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书写时气息的连贯与节奏的把控,力求将从容平和融入到每一个笔画。
奇崛类书风我选择临摹《衡方碑》。它厚重雄浑,笔画粗壮有力,结构茂密古朴。刚开始临摹时,我尝试用沉稳的运笔去表现其粗犷豪放的气质,起初还觉得不太好临摹,因为一直以来学习的隶书是考学时候偏平和类的风格。在不断调整中,渐渐找到了感觉,但还是觉得不太对,后期还应该多练习。
古隶类书风我选择临摹《祀三公山碑》。它充满了原始古朴的韵味。篆隶相参的字形,打破了我对隶书的固有认知。整幅作品呈现整齐的排列。在临摹中,我慢慢理解了古代书家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体会到书法演变过程中的奇妙之处。
简帛类伊秉绶的作品,以独特的章法和简洁明快的线条令人眼前一亮。我在学习中尝试模仿其大气磅礴的布局和简洁凝练的用笔,逐渐学会用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隶书创作。
通过学习这四种书风,我不仅掌握了隶书不同的书写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了隶书艺术的博大精深。每一种书风都像一位老师,教会我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创作书法。未来,我会继续在隶书的世界里探索,让这份对书法的热爱,在笔墨间不断生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周健跃
图片
经过这段时间对隶书的学习,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隶书作为汉字的一种书体,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首先被隶书的笔画所吸引。相比于其他书体,隶书的笔画更加厚重、古朴,每一笔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在练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体规律,从最初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每一次提笔都让我感到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
除了笔画之外,我还对隶书的结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隶书的结体端庄大方,既有严谨的规则,又不失灵动之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模仿,逐渐领悟到了隶书结体的精髓。每一次成功书写出一个漂亮的隶书字,都让我倍感欣喜和满足。
此外,我还深刻体会到了隶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隶书作为汉字书体的一种,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与隶书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这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隶书以及其他书体,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的书法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我相信,在书法的道路上,我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明利配资-天天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是多少-股票配资平台查询网站-北京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